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和民俗,它以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地支为基础,分别与十二种动物形象搭配,根据人们出生的时间确定动物守护神,形成了独特的生肖文化。但说到十二生肖的起源,国际考古界至今没有定论,因为世界有至少有20多个国家存在生肖文化。
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,十二生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。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。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曰:“吉日庚午,既差我马 ”。又见于《礼记·月令·季冬》:“出土牛,以送寒气”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记载,黄帝的史官大挠创制了甲子纪年。不少学者认为,黄帝时期开始形成的甲子纪年,就是中国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。另外,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至今流传着十二兽纪日历法,传说源自夏朝先祖大禹。有学者认为,十二兽纪日历法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,彝族和黄帝同样出自古羌,因此生肖文化应该起源于黄帝之前。
十二生肖,又叫属相,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,包括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。
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,即子(鼠)、丑(牛)、寅(虎)、卯(兔)、辰(龙)、巳(蛇)、午(马)、未(羊)、申(猴)、酉(鸡)、戌(狗)、亥(猪),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,表现在婚姻、人生、年运等,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,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,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,如婚配上的属相、庙会祈祷、本命年等。现代,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,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。
十二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,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、春联、绘画、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。除中国外,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,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