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中国姓氏起源及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姓氏是种深富文化传统内蕴的特殊社会现象,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,它由家族血缘关系、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标志,演变为单纯的个人符号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。早在传说中的炎帝、黄帝之时,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姓和氏。至今,我国有姓氏的历史已有数千年,有人统计,在历代文献中,姓氏有5662个,其中单姓3484个,复姓2032个,三字姓146个。姓产生于母系社会,在姓出现之初,它只是代表一个母系群体的“公名”,其最方便的来源之一就是群体最熟悉的地名。如黄帝的姬姓来源于其氏族居住区内的姬水,炎帝的姜姓来源于姜水,虞舜居住在姚山,便以姚为姓。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是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。
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,以姬为姓;炎帝居姜水之旁,以姜为姓。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,赐姓为姒。此外,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。黄帝有二十五子,得姓者十四人,为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任、荀、葴、僖、姞、儇、依十二姓,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。
祝融之后,为己、董、彭、秃、妘、曹、斟、芈等八姓,史称祝融八姓。
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,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,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、手段便产生了。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。姓和氏,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,是文明的产物。
夏、商时期,贵族皆有姓氏。姓的分支为氏,意思相当于家或族。夏王室为姒姓,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,己姓中有苏、顾、温、董、豢龙等氏。商王室为殷姓,另有霸主大彭、豕韦为彭姓。商代还有条氏、徐氏、萧氏等十三个姓。
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后,姓氏逐渐普遍开来。周朝是姓氏发展的黄金时期。战国时期,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,奴隶贵族没落,姓和氏逐渐合并。直到秦统一六国后,姓氏通用。
中国的姓氏很复杂,但其主要有以下八大来源:
1、来源于祖先的族号,比如唐、夏。
2、来源于分封的国家的名字,比如宋、齐、赵、、郑等。
3、来源于担任的官名,比如司马,是管教育和文化的
4、来源于爵位,比如王。
5、来源于死后的谥号,比如武、戴、召等。
6、来源于居住的地方,比如池。
7、来源于从事的工作,比如陶、巫、屠、优、卜等。
8、来源于亲属的排行,比如伯、仲、叔、季等。